1、新個稅法實施 減稅降費紅利深度釋放
2019年第一天,新個稅法如期全面實施,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正式落地,為納稅人派發新年減稅禮包。4月,我國深化增值稅改革的舉措開始落地。10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明確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公告》,明確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5%,抵減應納稅額。隨著稅制改革不斷深化,減稅降費效果持續顯現。
2、重大區域規劃密集落地 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
“區域協調發展”成為2019年一大關鍵詞,多項支持和引領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政策制定和協調推進實施并重的階段。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印發,成為深化陸海雙向開放、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舉措。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全文發布。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正式發布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3月1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6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這部法律。外商投資法共分6章,包括總則、投資促進、投資保護、投資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42條。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制定外商投資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外商投資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外商投資法律制度與時俱進、完善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4、科創板鳴鑼開市 注冊制加速推進
7月22日,伴隨開市鑼聲的響起,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創板正式開市。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肩負著引領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使命,也承載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的初心,對于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
5、自貿區擴容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8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正式對外發布。《方案》明確支持新片區以投資、貿易、資金、運輸、人員從業自由等五方面為重點,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設特殊經濟功能區。此后,新設的一批自貿區名單出爐,包括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6個省區。中國的自貿區覆蓋東西南北中,形成了全方位、有梯度的開放。
6、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京舉行 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10月在京舉行。全會明確提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7、5G商用服務啟動 打開發展新篇章
在10月31日舉行的2019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開幕式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5.880, 0.10, 1.73%)宣布啟動5G商用,并發布相應套餐。5G正式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在開幕式表示,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城區已實現連片覆蓋。下一步,中國將持續加快5G網絡部署,深化共建共享,激活應用創新,開啟通信和經濟發展新篇章。
8、豬價上漲推高CPI 穩產保供成效漸顯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和能繁母豬產能持續下降,豬肉市場供給偏緊。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4.5%。食品價格上漲尤其是豬肉價格上漲是推動CPI暫時走高的重要因素。從部委到地方再到企業,一場關于生豬穩產保供的攻堅戰全面打響。農業農村部指出,目前全國生豬產能下滑已基本見底,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經止降回升。
9、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12月公布。《意見》堅持公平競爭原則,圍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長期穩定發展環境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為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和創造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推動力。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0、“六穩”工作扎實推進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趨勢不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精準脫貧成效顯著,金融風險有效防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國家統計局12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工業、投資、就業、消費、進出口和服務業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態勢進一步顯現,中國經濟仍是穩字當頭。